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三颗大振幅盾牌座 δ 型变星的脉动性质及脉动频率分析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5-07-02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大振幅盾牌座 δ 型变星(HADS)是盾牌座 δ 型脉动变星的子类,具有短脉动周期、大 振幅以及单个或多个径向脉动模式的特点,因而成为星震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利用凌日系外行 星巡天卫星(TESS)提供的时序测光数据,首次对 3 颗 HADS 进行了频率分析。结果显示, TIC 355547586 主要在基频和第一泛音脉动,TIC 358502706 主要在基频、第一和第三泛音脉 动,在它们的频谱图中还探测到非径向脉动频率;TIC 260654645 在基频和第一泛音脉动,该 源相位折叠曲线在亮度下降段接近光度极小值处有明显的凸起,展现出天琴座 RR ab 型变星的 特征,且该源第一泛音与基频的周期比值大于径向脉动的理论预测值,再加上它在赫罗图上偏离 HADS 脉动不稳定带,因此其值得被进一步深入研究。

  • 星系棒结构观测研究进展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5-04-02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星系棒是近邻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结构。星系棒与宿主星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影响宿主星系的物理性质,驱动星系进行长期演化。首先介绍了棒对星系演化的影响,重点讨论 了棒对星系中恒星形成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棒在星系中的分布,围绕棒旋星系的特性和棒随着红 移的演化进行了阐述;接着讨论了对棒进行鉴别的几种主要方法;最后对棒与星系关系的研究进 行了总结与展望。

  • 银河系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5-04-02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标准宇宙学模型是解释和预测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最成功的模型之一。近几十年来, 基于标准宇宙学模型的数值模拟不断加深人们对宇宙结构和星系形成的认知,成为连接理论研 究与观测数据的桥梁。银河系作为人类最熟悉且被详细观测的星系,为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历史 提供了宝贵的样本。综述了近十余年来银河系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大尺度结构的宇 宙学背景和 N 体模拟的数值技术,分析了星系形成的理论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详细讨 论了影响星系演化的主要重子物理机制及其数值化的亚网格模型;随后重点介绍了模拟银河系 的放大模拟技术和一些典型的银河系模拟项目,以及利用银河系模拟缓解小尺度问题的研究现 状;最后对银河系模拟的前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展望。

  • SAGES 巡天观测规划策略及程序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2-31

    摘要: SAGES 是基于不同站点不同能力的多台望远镜进行的北天多波段测光巡天,目前正在持续推进中。全球各类测光巡天很多,大部分都有相应的巡天观测策略。为高效完成巡天任务、实现巡天观测科学目标,制定了SAGES 巡天观测总体策略,编写了巡天观测规划软件。该软件在实践中运行效果良好,有力支持了SAGES 巡天观测。简要介绍SAGES 巡天的观测策略、规划程序的结构以及主要功能、使用方法和输出结果等内容。目前该程序仍在为SAGES 巡天后续的观测提供支持。

  • 图像数据自动化处理与光变曲线抽取程序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对变星、太阳系外行星等瞬变源的巡天监测产生了大量的图像数据。快速处理这些数据, 生成光变曲线,探测瞬变源对时域天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拥有的一批米级光学望远镜为适用对象,开发了一套图像数据自动化处理与光变曲线抽取程序 PPCLP,它能够批处理原始图像并输出归一化较差测光光变曲线。程序拥有模块化、通用化、 易使用化的特点,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且使用了改进的较差测光方法,能获得较高的较差测光 精度。除适用于赤道式望远镜外,也可用于处理由地平式望远镜获得的未经像场改正的数据。文 章首先详细介绍了程序的架构、特点、使用方法;然后以变星 V670 And 的数据为例,展示了程 序的处理结果;最后讨论了其局限性与后续发展方向。

  • 光学图像中空间物体条痕检测方法综述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空间物体在光学图像中常常表现为拖长的条纹形状,即条痕,条痕的准确检测对空间物 体的识别与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空间物体条痕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空间物体探测能力的提高,暗弱条痕的检测在空间物体精确探测中变得越 发重要。对当前光学图像中空间物体条痕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和步骤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方 法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选择了四种不同类别的代表性单帧图像空间物体条痕检测算法, 利用模拟图像和实测图像对这四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对光学图像中的条痕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上海天文馆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上海天文馆望舒天文台的双焦点可切换一米望远镜是目前国内建成的最大口径的科普天 文望远镜。该望远镜采用人工切换主焦点和耐式焦点的双焦点设计方案,耐式焦点主要应用于大 众科普的目视观测,主焦点配备了大靶面科学级 CMOS 终端,视场达到 1.5 ◦ × 1.1 ◦。较大的观 测视场除了适合开展重要的天象直播活动以外,还可以充分应用于新星和超新星巡天搜索、太阳 系小天体和人造天体监测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基于实测资料,对该望远镜主焦点的天体测量精度 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对于信噪比大于 5 的星象,星象位置的重复测量精度优于 0.1 pixel; 当信噪比为 30 时,重复测量精度优于 0.05 pixel。以高精度的 Gaia DR3 星表作为参考星表, 分析得出该望远镜主焦点 CMOS 观测图像的非线性特征明显,归算时需要用到 3 阶(20 参数) 模型。对于测试观测资料,亮于 15 mag 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 0.05′′;观测精度随着星等变暗逐 渐下降,17.5 mag 的恒星观测精度约为 0.1′′。

  • 基岩热膨胀对中国西南三维地表周年形变的影响分析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可以监测获取地表形 变时间序列,其中的周年信号除包含负荷形变外,还有由于地表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岩热膨胀效 应。利用全球三维热弹性形变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 39 个陆态网观测站在 U、E、N 三个方 向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估计,分析 GNSS 时间序列在热膨胀效应改正前后,与 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和 GRACE Follow-On (GRACE-FO) 卫星重力观测所反映 地表负荷形变的符合程度。结果表明,加以热膨胀效应改正后,GNSS 垂直分量(U 方向)与 卫星重力结果的符合程度略微减弱;而在水平分量 E 方向的符合程度有一定改善,但 N 方向出 现较显著的减弱。该文得到的西南地区研究结果与已有全球或者大尺度区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表明利用全球热弹性形变模型估计不同区域热膨胀效应的精度需要进一步评估,并且其对地表 三维形变的影响也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 中微子事件 IC220624A 候选射电对应体 J1458+4121 的 VLBI 观测研究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7-03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收集并分析了中微子发射事件 IC-220624A 的候选体 J1458+4121 仅有的几次甚大天线阵 (VLA) 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甚长基线阵列 (VLBA) 对其进行首次 VLBI 观测,观测 波段为 L 和 C 波段。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得到 J1458+4121 VLBA 的射电辐射形态。此 外,利用相位参考技术,还获得 J1458+4121 更精确的坐标 (α=14:58:20.772, δ=41:21:01.911)。 VLA 观测的射电总流量强度在 1.4∼8.4 GHz 范围内呈下降趋势,说明 J1458+4121 的射电能谱 可能是幂律谱;而 VLBA 观测的射电总流量强度在 1.5∼5 GHz 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意味着其射 电能谱在 GHz 波段是反转谱。因此, J1458+4121 极有可能是一个年轻射电源,其中微子产生 可能是由于新喷流成分的出现。该结果有助于 J1458+4121 的后续研究,并将中微子起源的关注 对象从明亮的耀变体扩展至其他类型的活动星系核。

  •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光学观测环境及相关研究进展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4-12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地基光学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探索与研究宇宙的重要手段, 对已有地基光学台址的光学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分析, 可以为后期设备针对性改造以及观测者调整观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对提升地基光学设备的观测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简称``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大绥河镇小绥河村南沟约5 km处(东经126.3{\circ}, 北纬43.8{\circ}, 海拔高度313\;m). 基地大气视宁度均值范围约为1.3''--1.4''、天顶附近V波段的天光背景亮度为20.64\;mag\,\cdot\,arcsec {-2}、年晴夜数最高可达270余天, 具有良好的天文观测条件. 吉林天文观测基地于2016年投入运行, 现有1.2\;m光电望远镜、迷你光电阵列望远镜、大视场光电望远镜阵列、新型多功能阵列结构光电探测平台等多台(套)光电望远镜设备. 利用上述设备, 主要围绕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精密轨道确定、光电探测新方法以及变源天体的多色测光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与多家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 恒星级双黑洞自旋研究进展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自 2015 年以来,人们已经探测到 93 例恒星级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测量了双黑洞质 量、自旋和距离等参数,并获得了其统计分布。不同双黑洞起源机制产生的双黑洞性质分布,特 别是自旋分布,会显著不同,其可用来限制双黑洞起源。简单回顾了双星演化和动力学相互作用 等双黑洞形成机制及自旋来源;综述了利用自旋限制双黑洞起源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模型,以及利 用 LIGO/Virgo 引力波数据取得的相关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脉冲星对氢原子钟的频率驾驭算法研究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2-15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氢原子钟具有较高的短期稳定度, 将其作为主钟可在短期内产生高精度的本地时间信号. 但氢钟存在频率漂移现象, 导致其长期稳定度较差, 从而影响本地时间的准确性. 毫秒脉冲星自转高度稳定, 借助于其长期稳定度高的特性, 可定期实现对氢原子钟的频率驾驭, 并对实时信号加以控制. 首先分析了国际脉冲星计时阵(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 IPTA)第二批发布数据中四颗毫秒脉冲星的稳定度随时间的变化, 同时采用哈达玛方差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NTSC)一台氢钟的频率稳定性能, 最终给出了利用脉冲星驾驭氢原子钟频率的方法.

  • 基于 LAMOST 数据的 Sequoia 子结构研究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2-13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Sequoia 是一个逆向旋转的子结构,来自于一个矮星系与银河系的并合事件。首先介绍了 Sequoia 的发现,综合分析了不同文献对这个子结构在相空间的限制及其化学性质等。随后,利用 LAMOST DR8 光谱数据结合 Gaia EDR3 的天测数据,建立了包含空间位置、速度 和金属丰度的样本,利用这个样本,首先根据文献中的选源标准对 Sequoia 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再利用DBSACN 聚类算法独立地分离出这个子结构,并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比较了它与Gaia-Enceladus-Sausage (GES) 化学性质。整体上 Sequoia 子结构比 GES 结构具有更贫的金属丰度,更低的 α、Al 和 Ni 丰度等,但是利用低分辨率光谱得到的其他元素丰度在这两个子结构很难看出明显的区别,精确地确定这个子结构的化学丰度模式需要更大规模的高分辨率光谱后继观测数据。

  • 地球定向参数预报误差及其对北斗三号卫星定轨精度的影响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2-13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地球定向参数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 是地球参考系到地心天球参考系之间 转换的桥梁,是卫星精密定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 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SHAO) 提供的 EOP 参数为例,分析了北斗三号仅区域网观测模式和星地星间联合观测模式下 的定轨精度与 EOP 预报误差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 IERS 提供的产品,其预报误差对仅区 域站定轨模式的定轨精度影响较小,但是其 10 d 内的预报误差对星地星间联合定轨模式定轨精 度的影响可达到分米级。对于 SHAO 提供的产品,两种定轨模式的定轨精度均随着 EOP 预报 天数的增大而逐渐衰减。除此之外,不同产品的星地星间联合定轨模式下定轨精度均小于仅区域 网监测下的定轨模式下的定轨精度,表明星间链路的加入可以降低卫星定轨对 EOP 预报误差的 依赖。该研究对区域观测条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工程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科普级望远镜的天文观测与科学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采用科普级小望远镜Sky-Watcher 150PDS并配置了业余级的ZWO ASI120MM-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相机进行天文观测测试,以探讨科普设备进行专业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首先测试了CMOS 相机的基本性能和参数曲线,测试结果满足专业天文观测的基本要求。随后,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将CMOS 相机安装在科普望远镜上进行基本的天文观测测试。观测了疏散星团M35、短周期变星VV2455Cyg,并获得了相应的测光辅助图像(本底、平场等)。经过专业天文图像预处理方法处理后,对目标源进行天体测量定标、天体光度测量和流量定标,并给出了测光结果、光变曲线和简单的周期分析。将测光结果与已知星表对比,得到的测光精度优于0.02 mag,并得到较差测光精度约为0.005 mag。测试结果说明科普级望远镜与CMOS相机具备进行天文科学观测与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小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也有机会加入天文科学观测和研究中。

  • 基于Lyot滤光器的NVST磁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0-23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我国1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NVST)能够实现优于0.2的高分辨成像观测,但还不具备高分辨磁场的常规观测能力。很多磁结构和太阳活动都存在于较小的尺度,需要进行高分辨磁场测量。1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的台址具备优良的视宁度,若磁像仪具备快速调制能力,并配合高分辨统计重建技术,有望实现亚角秒分辨率的太阳磁场测量。1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测量磁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折轴光路带来的时变偏振、望远镜姿态变化和风载带来的光轴偏移以及湍流的影响等多种问题。针对太阳磁场高分辨观测的需求及1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面临的太阳磁场测量问题,详细分析了1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太阳光球磁场的测量需求,制定了磁像仪的基本参数,提出了偏振分析器需求,设计了光球磁场的高分辨观测方案。最后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磁像仪设计了光路,结果显示光学设计能够满足高分辨成像的需求。

  • 太阳偏振图像高分辨重建误差仿真分析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0-23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地基太阳望远镜磁像仪在进行偏振测量时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通过同步探测波前像差,对太阳窄带偏振图像退卷积重建的方法可以克服窄带滤光器带来的偏振测量通道光子数水平较低等问题,将高分辨图像重建算法应用到太阳偏振图像的重建中。在重建过程中,波前估计不准确会导致重建的偏振图像受到I的串扰,与真实的偏振信号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为了研究同步重建过程中波前复原精度对偏振图像重建精度的影响, 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不同视宁度和不同波前复原精度下I 对偏振信号的串扰进行了仿真。 结果表明,偏振图像的重建质量与波前复原精度正相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增加用于图像重建的帧数和降低图像分辨率等方法也可以降低I 对偏振信号的串扰。

  • 奇台低频射电阵列在18~50 MHz首次探测到II型射电暴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0-18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II型射电暴是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 的最佳示踪器,当日冕物质抛射的速度超过本地阿尔芬速度时,会产生日冕激波或行星际激波,并对地球的磁层产生十分剧烈的影响,在射电波段观测到II型射电暴也就意味着观测到了日冕激波,预测激波到达地球的时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9月28日06:20UT左右,奇台低频射电阵列(Qitai Low-Frequency Radio Array,Qitai LFRA)首次探测到一次II型射电暴爆发事件,频率覆盖范围为18~50 MHz,持续时间10多分钟。由于在极低频(<40 MHz) 频段还没有进行过具有有效空间分辨率的观测,未来在这个频段发现未知现象的可能性极大。观测结果表明,奇台低频射电阵列性能良好(增益典型值6dBi)、灵敏度高(-78dBm/125 kHz,动态范围72 dB),可以在25 周太阳活动峰年发挥独特作用。

  • NTSC时频比对中的Galileo E3总时延校准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10-07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为了提升时间传递链路的可靠性, 国际权度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BIPM)自\lk{}2020年起将Galileo时间比对正式作为UTC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计算的备份链路, 因此对接收机Galileo信号时延校准是全球各守时实验室参与UTC链路的必要工作. 以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 PTB)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NTSC)已校准的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链路为参考, 将PT09接收机设为参考站, 对NTSC的NT02和NT05两台不同型号接收机的Galileo E3 (Galileo E1&E5a)总时延进行校准并验证. 结果表明: NT02和NT05 Galileo E3总时延分别为74.6\;ns和46.5\;ns, 校准不确定度均为3.5\;ns, 且校准时延比较稳定; NT02和NT05校准后与其他守时实验室已校准接收机的GPS P3和Galileo E3链路的共视比对结果基本一致; 以NTP3与其他实验室接收机GPS P3链路的共视比对结果为参考, 其偏差均值均小于1.5\;ns, 在校准不确定度范围内.

  • 原子时尺度分析研究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2-11-22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守时型原子钟主要包括氢原子钟和铯原子钟,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守时原子钟计算时间尺度相关性能,本文开展全氢钟及氢铯联合时间尺度研究,文章首先依据国际权度局BIPM发布的d公报将氢原子钟进行分类,针对分类结果分别运用原子时尺度理论方法计算全氢钟时间尺度,并给出分析结果。随后计算全铯钟时间尺度,并分析探究两种不同的氢铯联合钟组时间尺度。结果表明,基于频率漂移量较小的氢钟组形成的时间尺度波动范围小,且稳定度优于频率漂移量较大的氢钟组形成的时间尺度。氢铯联合形成的时间尺度稳定度优于全铯钟时间尺度,不同的氢铯联合钟组计算得到的时间尺度结果相近。